好久沒看Jodi Picoult的書了,雖然她的書我總是不多加思考就買了,但因為《換心》給我的記憶太糟,導致我對《死亡約定》心懷警戒。
《死亡約定》跟Jodi的其他書很相似,但也很不一樣。
從《姊姊的守護者》開始便可以知道Jodi喜好探討家庭中夫妻、親子的關係,圍繞在房間、廚房、餐桌上的玉米片等一些細碎而生活化的小事例,從中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故事。這仍然是我最喜歡Jodi的部分。很真實又細膩,建構出溫暖的世界觀,但在這個溫暖的地方,總還是發生了一些黑暗而駭人的事件;這種反差讓人驚訝並且值得思考。
和以往的作品一樣,看Jodi的書時你沒辦法告訴自己「好,我要全心全意支持被害者家屬!殺人者都該死!」因為Jodi的書訴說的就是「殺人者」的背後故事。為什麼一個還有大好前途在等著的青少年會拿起槍枝殺人?他有什麼內心揪葛?他的家庭背景又是如何?他與死者的關係是否差到讓他不動手不行?所有的殺人犯都一樣冷血嗎?是不是大環境出了什麼問題?旁人是不是有阻止的機會?我想人權團體會很喜歡Jodi的書,因為她的作品總讓人開始同情犯人,尤其是《死亡約定》本書。
因為太愛妳所以殺掉妳,因為不捨得妳受苦所以幫妳解脫。殺人不是因為由愛生恨,純粹是因為深深刻在兩人心裡的愛情。這本書比起其他作品有更多描寫男女愛情的部分,令人稱羨的克里斯與艾蜜麗,在親密的外表之下艾蜜麗一個人在陰暗的泥沼裡打滾,因為雙方父母及外界的眼光而不得不表現出的乖巧行為,以及「不得不」深愛克里斯;因為太愛身邊的人而害怕自己的軟弱與缺失,到最後不得不從看似完美的人生路上逃開。也許我們沒辦法理解,總覺得事情是可以解決的,情緒是可以宣洩的,艾蜜麗應該尋求外界幫助來度過難關。可是青少年時的憂愁與快樂是善變而難以理解的,當我們跨過時就成為瀟灑的大人,但無法否認的,許多旁人看來不痛不癢的小事,卻會在我們心裡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就算長大了還是深深記得的。
延續Jodi一概的風格,書中探討了父母親子間的關係,不管孩子是乖巧還是校園裡的惡少,許多父母認為自己和孩子的關係良好,出了事之後才知道孩子還有太多自己所不知道的面相。為了自尊為了隱私,孩子會用盡一切方法保守不想讓父母知道的祕密,縱使父母知道後可能不置可否,但小孩只是不希望看到父母嗤之以鼻或者大驚小怪的表情。到了青少年時期孩子很忙,忙著交友忙著唸書,忙著應付自身的轉變,忙著與父母吵架,或者忙著不與父母吵架,總之父母不知道孩子到底有多辛苦!雖然他們小時候也曾經歷過這段時期,可是很奇怪的,長大後總是會忘記自己也有過的痛苦與掙扎。
《死亡約定》是越寫越好,書的前半段有許多讓我覺得稍嫌做作的描寫。譬如第60頁的:「她忽然記起有天克里斯醒來,伸出手臂抱住她的脖子,在那一刻,她發現克里斯聞起來不再像是小寶寶。他的氣味普通,不再充滿甜美的奶香,她不自覺地抽身,好像他不是因為吃了固體食物起了變化,而是從此之後,這個搖搖學步的小男孩已有能力隱瞞過錯。」第一次讀的時候我只是單純讀過,讀到後面總覺得有個疙瘩在心裡,翻回到這頁再讀一次還是覺得怪,這位母親並不為自己孩子長大而開心,而是擔心孩子會開始犯錯,而母親發現自己孩子犯錯是在幾乎書尾的部分,但早在60頁母親就有了這種預感,不管怎麼看都覺得不甚自然,我想全知全能的「作者」與書中應該要照時間情節前進的「人物」的感情應該要分開才是。
故事中後段用字越顯精簡,反而更直接而有力。如286頁:
「『她是我生命的全部,』他說,聲音愈來愈細微。『但如果我不是她生命的全部呢?』」
不需要什麼累贅的文字,就直接地表達出克里斯的無力與恐懼,看到這裡我第一次感到鼻酸。當然Jodi的文筆還是很細膩溫暖的,只是前半段有時候有點過頭而已。另外要提出來的大概是出版社的問題,《死亡約定》的校正實在很差,許多錯字與語句顛倒的部分,不知道有沒有再版訂正。
我很矛盾地希望Jodi不要再寫類似的題材了(因為看得有點膩),但一方面又覺得繼《換心》之後,這本書有喚回我對Jodi的信心。不過,以《姊姊的守護者》與《事發的十九分鐘》兩本書或可當作她寫書的兩種風格類型代表─生病的孩子、青少年犯案─用這兩大類事件探討親子關係、青少年互動,再擴展延伸至法庭、監獄、社會、整個大環境。之後的作品也都不脫這兩類,《換心》似乎是想融合這兩個議題,但整體來說並不是太出色的一本。就看Jodi之後能不能在現有的風格上增添一些新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