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小心輕放》

More about 小心輕放

  這本書讓我們重新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地健康,多麼地幸運。
 
  大部份的人都對「成骨不全症」感到陌生,但可能都聽過「玻璃娃娃」這個名詞,雖然我們大概也不甚了解「玻璃娃娃」會有什麼症狀,也不了解玻璃娃娃與他們家庭的痛苦。這樣說可能很殘忍,但若不是讀了這本書,我想我一輩子都不會主動地想去了解玻璃娃娃的生活;擁有健康身體的人沒辦法感同身受,應該說也不想感同身受這種先天性疾病所帶來的不便與煎熬。很多事情只有病患本人、以及病患最親密的家人能體會,社會大眾只能從旁給予一點點的關懷與協助,其中的關係如Jodi所剖析般地冷酷而無情,當然我不能說她所說的就一定正確,但我覺得這本書中Jodi很尖銳地一語道破了許多社會現象。所以這本書是很沉重的,不只因為主角─小柳‧歐齊福─一家人的生活,也因為書中所描寫的人與人的互助關係、破裂的友誼、輿論的壓力等,因為這些事都可能輕易地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更真實,也更讓人感到無奈。
 
  之前也寫過,Jodi的書大概可分為兩大類,一種可以《姊姊的守護者》為代表,另一種則以《事發的十九分鐘》為代表,《小心輕放》很明顯是屬於前者。我覺得Jodi在處理這一類的故事顯得比較得心應手,情感豐富但不會太過,又很深刻地點出這些悲劇家庭之中的不幸,再讓人從中思考這些不幸是從何而來。讀起來很順暢,可以讓人快速投入,而且隨著書中主角情緒起伏。這次小柳的刻劃就非常成功,是個堅強聰慧讓人喜愛的孩子;而小愛也是另一個讓人關心的孩子,並且在某些方面我甚至更心疼小愛。之前才剛讀完的《死亡約定》則比較偏重於克里斯的描寫,因此雖然受害者是艾蜜麗,但我卻沒辦法對艾蜜麗有更深入的認
識,艾蜜麗死了,我卻希望克里斯能夠無罪釋放,而其實這樁悲劇的根源最終還是在艾蜜麗身上,可是關於艾蜜莉的種種卻要讀者在其他人的回憶及克里斯的自白當中去自行拼湊出來,為什麼讓克里斯搶走大部分的上場機會呢?多點墨水來描寫艾蜜麗的揪葛和思想豈不更好?
 
  在《小心輕放》中用每個人的第一人稱來進行,好處就是每個人可以說出自己的心情、自己所知的進度,讀者把所有片段整理起來就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每個人出場的分量也很平均,不會搶走主角小柳的風采,又同時能夠表達出其他角色的動向與心情。雖然一開始看的時候不太習慣,每一個章節都是不同人的自白,而對象都是「妳」─小柳。所以的確造成了一些閱讀上的混亂,不管是對讀者而言或是譯者而言。(又或者Jodi自己也搞不清楚了?這就要看原文才知道了。)因為有頗多地方有「妳」、「她」、甚至「小愛」、「小柳」顛倒誤植的情況發生。
 
  整個故事只有最後一章是「小柳」的自白,如果熟知Jodi的手法,看到這就應該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了。在《姊姊的守護者》中已經用過一次的結局在這裡又再次出現,我真的是不甚滿意。就讓小柳一家人得到他們應有的幸福有什麼不好的呢?這種結局就好像Jodi潛意識中也贊成所謂的「不當出生」一般,所以在一家人經歷破碎邊緣又好不容易重新團圓之後,竟又要把小柳從往後的幸福人生中挑掉,而這樣的結局讓人覺得小柳只是個工具,只是用來上法庭打官司得到大筆賠償金的工具;亦或是玻璃娃娃真的無法得到幸福而完滿的生活?
 
  當然也可能是我想太多,因為這種手法在《姊姊的守護者》中我覺得是一個happy ending,但到了《小心輕放》卻成為整本書的敗筆,這就像Jodi認為是個負負得正的結局,但我只看到作者欲振乏力毫無新意的掙扎。
 
  所以也許,Jodi的作品不適合太仔細地去探討整個邏輯或故事性(只能說《事發的十九分鐘》對我而言架構實在太驚豔),但看她的書也的確讓我們看到許多過去我們所不知道的面相,打開更多社會議題,喚醒社會大眾對某些弱勢團體的關注。光是這樣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