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追風箏的孩子》&《偷書賊》

自己舉手承認,這兩本書一開始都不會是我想看的,不知道為什麼向來對「暢銷書」沒有好感大概是原因之一。某天突然覺得自己好久沒看閒書了,所以打開博客來一口氣買了三本書:《第十三個故事》、《追風箏的孩子》、《偷書賊》。

《第十三個故事》讓我想到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還有《燕子》,同樣失去另一半的雙胞胎,窮極一生追求著逝去的自己,性格暴烈的溫特女士,一如卓教授般地鞭策他人完成自己的人生。可是現在這篇文章不談《第十三個故事》,雖然剛讀完的時候我有將近一個禮拜的時間都在想這本書。

《追風箏的孩子》和《偷書賊》之所以要放在一起講,是因為這兩本書都在描寫「戰爭」。前者寫兩個阿富汗的孩子戰地的生活,後者卻是以死神的視角來寫一個生活在希特勒屠殺猶太人時代的德國小女孩。內容不細說,這兩本書的共同點是都讓我哭了很久。

還記得《追風箏的孩子》是在回苗栗的國光號上看完的,在車上搖搖晃晃卻放不下書,只是一心想知道阿米爾與哈山最後的結局,當「為你,千千萬萬遍」又一次以鉛字形式出現在紙上時,我忍不住就快要掉下淚來。只是在滿載著人的客運上,最終只能仰起頭來把淚逼回眼眶。

昨天從晚上十點半開始讀《偷書賊》,越看速度越快,大概不到一點就把這本書讀完,只是看到後半段都是淚眼模糊,偷書賊、偷書賊銀色眼睛的爸爸、像行動衣櫃的媽媽,一生都在地下室與逃亡中度過的猶太人、想念著可愛鄰居親吻的魯迪......

戰地故事總讓人感到無奈與悲傷,因為金字塔頂端的人,也許只是一個人,卻犧牲了底下幾百萬、幾千萬人民的人生。在看《偷書賊》時我腦海中一直浮現新恐寵中,阿道夫與他的情人與金頭髮、藍色瞳孔的麒麟。還有戀巴到德國時,成員們參觀了當時納粹所建的猶太人集中營,有一個房間裡放滿了猶太人的頭髮。

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我們,沒有辦法想像那到底是怎樣的人間煉獄。即使透過電視畫面,那仍然不痛不癢。雖然我一直了解文字的力量,但是我很訝異,透過這兩本書,對人性面的醜陋及美善的那一面,有了更震撼的了解。

世界和平是不是真的很難達成呢?很悲傷的,我想這個答案是讓人無法承受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